作為全國經濟大省,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廣東實有各類經營主體1929.31萬戶。近年來,廣東以信用為導向,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為幫助企業解決上市融資證明多、證明難等問題,廣東率先在全國探索實施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企業只需在“信用廣東”網自主打印公共信用信息報告(無違法違規證明版),即可代替赴相關部門辦理的百份無違法違規證明。與此同時,廣東大力推動企業“信用修復”,支持失信主體便捷高效重塑信用,幫助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化解實際困難。
百份證明,一紙搞定
“2019年,我們公司開始籌備上市。籌備期間,我們一直需要上交總公司及子、分公司的無違法違規證明,每半年至少要收集50份。業務拓展后,數量更多。”廣州某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接受采訪時表示,由于無違法違規證明具有時效性,辦理相關證明會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當時,公司需要專門安排好幾個人來盯這件事。據悉,2019年,廣州市申請上市的20家企業累計開具了6000多份無違法違規證明,每家企業平均需要提供300余份證明。
為了解決企業在開具無違法違規證明中的痛點、堵點、難點,真正實現“讓數據多跑路、企業少跑腿”,2021年10月以來,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率先在全國探索實施信用報告代替無違法違規證明改革,企業只需在“信用廣東”網自主打印公共信用信息報告(無違法違規證明版),即可代替赴相關部門辦理的百份無違法違規證明。
隨著這項改革在全省鋪開,越來越多的經營主體獲得了這份便利。近年來,廣東省充分發揮“信用廣東”等網站的平臺優勢,依托網站開發企業專用信用報告,將需核查的監管信息加載到公共信用信息報告(無違法違規證明版)上。企業在省企業統一身份認證平臺注冊后,可在“信用廣東”等網站自主“一鍵查詢、一鍵打印”本企業信用報告。
截至2025年5月底,信用廣東平臺出具公共信用信息報告(無違法違規證明版)約13萬份,累計為企業節省時間約500萬天。
信用修復,輕裝上陣
信用是企業生存發展的重要“身份證明”,一旦被列入經營異常名錄或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將會形成“一次失信、處處受限”的局面。
近年來,為高效辦好信用修復“一件事”,廣東省建立企業信用修復“一口受理、一次辦成”機制。針對行政處罰、經營異常名錄和嚴重失信主體名單3類信息修復,梳理優化不同部門修復標準、文書和流程;通過“信用廣東”平臺整合歸集3類信用修復數據,依托省“一網共享”平臺實現跨部門、跨層級共享互認;制定并公布失信信息修復指引“一張圖”,明確申請條件、材料、流程、時限等內容。
2025年1月,深圳市光明區某幼兒園因園服抽檢不合格受到行政處罰,處罰信息在“信用中國”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導致其4月初申請貸款失敗。園方撥打12345尋求幫助。深圳市市場監管局光明監管局在接收相關咨詢工單后,開展接訪工作,傾聽園方訴求,指導其網上辦理,并于4月27日完成信用修復。4月28日,該園獲批150萬元貸款,后續約3000萬元的戰略融資也提上日程。
2025年2月,清遠市某窗飾制品有限公司因存在“將未注冊商標冒充注冊商標使用”行為受到行政處罰,處罰信息在“信用中國”和“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向社會公示,導致其申報“小升規”獎補資金被拒。該公司隨即向清遠市清新區市場監管局申請信用修復。清新區局通過“面對面講解+手把手操作”,協助該公司梳理信用修復材料清單,經核查后,當場出具《準予信用修復決定書》,同步指導其完成網上信用修復的申報,助力其在截止時間前提交“小升規”獎補資金申請材料。
截至2025年5月底,信用廣東平臺累計辦理信用修復申請41萬件。據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公布的數據,2025年1月至5月,廣東省市場監管系統累計為560.4萬戶經營主體修復信用,通過信用修復助力企業融資1.67億元,釋放注冊資本30.88億元。